關稅窗口期,美國企業掀起“搶運潮”,一船難求情景再現?,F金流壓力、物流成本的增加,對供應鏈穩定帶來哪些挑戰?來看相關報道。
英國《金融時報》
搶運背后盡顯焦慮
中美為關稅按下90天“暫停鍵”,美國出現“搶運潮”現象,不少零售商提前備貨。當前,美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飆升,遠超疫情期間創下的高點。這些策略對美國企業造成極大的損害,企業無法預測未來進口關稅變動,難以調整投資及供應鏈。眾多公司不得不選擇下調銷售和利潤預期。文章指出,只有政策穩定,美國經濟才能回歸最佳活力狀態。
美國《紐約時報》
囤貨給企業帶來現金流壓力
最新報告顯示,4月份,全美小企業樂觀程度指數連續第四個月下降。與大型零售商相比,依賴從中國進口的小企業利潤率相對較低,依舊無力承受已經大幅調降的關稅。企業成本在上升,銷售額卻在下降。為年底銷售旺季備貨的現金流壓持續攀升,他們只能放棄推出新產品、砍掉低價產品、并考慮裁員。這意味著,可支配收入較低的消費者將面臨最嚴重的商品短缺問題。
路透社
搶運或導致港口擁堵
美國企業備貨時間緊張,夏季和返校季商品的訂單難以完全保障,數百家公司同時搶運貨物可能導致港口擁堵。分析稱,這場關稅博弈體現出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。盡管地緣政治充滿不確定性,但跨境貿易的大趨勢,以及中美經濟的互補性仍在發揮作用。隨著國際海運價格飆升,部分航線集裝箱告急,全球供應鏈或陷入新一輪動蕩,對價格和生產造成持久且深遠的影響。
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
不確定性是最大挑戰
美國一開始掄起“關稅大棒”,有意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,結果是擾亂供應鏈,推高貿易成本,對通貨膨脹構成壓力。中美尋求通過對話緩和緊張局勢,凸顯雙方對市場的重新考量。文章稱,初始關稅造成的市場混亂與貨運波動仍未消散。從“停航潮”到“搶運潮”,激增與驟降都不利于產業鏈、供應鏈穩定。貿易環境改善程度取決于后續政策走向。
特朗普威脅沃爾瑪
讓其“自己吞掉關稅”
當地時間5月17日,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抨擊零售巨頭沃爾瑪。特朗普稱,沃爾瑪不應該再把漲價的原因歸咎于關稅。沃爾瑪去年已經賺了幾十億美元,遠超預期。它應該“自己吞掉關稅”,而不是把成本負擔“轉嫁給顧客”。
此前,這家美國最大的零售商警告稱,由于受到關稅的影響,將不得不漲價。在特朗普發文之后,沃爾瑪方面回應稱,公司一直在努力將價格保持在盡可能低的水平,并且這種做法不會停止。
沃爾瑪首席執行官道格·麥克米利恩5月15日曾表示,在零售利潤空間狹窄的現實情況下,即便是在宣布的關稅調整措施后,沃爾瑪也無法消化關稅帶來的所有壓力,更高的關稅將導致更高的價格。
沃爾瑪首席財務官約翰·雷尼也表示,消費者很可能在5月末開始看到漲價出現,而6月份價格上漲肯定會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