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《悉尼晨鋒報》報道,2022年由于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,澳大利亞種植者遭遇了洪水和暴雨,農作物受到重創。澳大利亞最大的牛油果種植商Costa Group正試圖從中恢復過來,將被迫出售部分牛油果農場,轉而專注于漿果、柑橘類水果和對中國的出口業務。
Costa集團臨時首席執行官Harry Debney表示,Costa正在考慮“縮減”牛油果業務,該業務已連續兩年未盈利,目前僅占這家上市公司營收的5%。在該公司披露法定凈利潤下滑10%后,Debney稱Costa已經對所有的農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深入調查,并確定了一些產量較低的農場,可能會縮小其規模甚至撤資。
澳大利亞牛油果產量多年來已經供過于求,導致價格創下歷史新低,去年的暴雨和洪水又進一步破壞了該公司的戶外作物。Debney認為2023年“中性”天氣模式和生長條件將會回歸,該公司的柑橘出口業務將會復蘇。
據Debney介紹,Costa有大約4700公頃柑橘園剛剛被惡劣天氣摧毀,他們幾乎每隔一周就會經歷一次不利天氣事件。Costa大約70%的產品通常出口到日本、中國和韓國,由于惡劣天氣狀況的影響,其出口量下降了20%。
盡管牛油果和橙子的生產受到了影響,產品價格上漲讓這家市值12億美元公司的漿果、蘑菇和番茄業務均實現顯著增長。目前漿果、柑橘和蘑菇分別占公司營收的22%、21%和20%,而葡萄和西紅柿各占13%。
Debney表示Costa將加倍關注出口市場,將其視為增長的關鍵。其中中國市場的增長尤為重要,公司希望三年內將其在中國的藍莓種植面積由400公頃增加到700公頃。Costa在摩洛哥和津巴布韋也有業務布局,并把印度和老撾視為潛在的業務發展國家。
Costa及其競爭對手多年來一直為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果蠅問題所困擾,因此只有西澳大利亞的牛油果才能出口到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,而昆士蘭或新南威爾士出產的牛油果則不能出口。對此Costa希望澳大利亞政府能夠為種植者開辟更多向亞洲國家的出口途徑。
Costa成立于1903年,是澳大利亞領先的鮮果和蔬菜種植商、包裝商和銷售商,主要生產漿果、蘑菇、番茄、柑橘、香蕉、牛油果和葡萄。Costa在澳洲各地有7000多公頃農田、40公頃溫室設施和3個重要的蘑菇種植設施,其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。Costa每年從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價值約3000萬澳元的鮮食葡萄和柑橘產品,對華出口約占其總出口的10%。Costa于2016年1月與全球漿果巨頭怡顆莓(Driscoll’s)在華成立合資公司,專注于在中國生產漿果,并在云南石屏建立首個漿果種植基地。目前Costa的農場分布于云南省紅河州、西雙版納州和保山,品類涵蓋藍莓、覆盆子和黑莓。